主管单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中企在欧洲稳健发展并非单边获利

日前,欧盟中国商会联合罗兰贝格咨询公司在布鲁塞尔第一次发布《中国企业在欧发展报告(2019)》,系统总结了中资企业近年来在欧洲的发展情况。报告显示,中企在欧经营表现整体向好,贡献的产值、税收、就业等指标均迅猛增长,表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与潜力。特别是报告中收录的鲜明案例显示,中企在欧洲稳健发展并非单边获利,对中欧来说意味着双赢。

 

报告指出,欧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路程中的最关键战略据点之一。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实力的提高,许多中国领先的企业已经改变了其在欧盟的定位战略:欧盟不再仅仅是一大重要销售市场;相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将自身的创新与欧洲企业的技术优势相结合,将欧盟视为企业创造力的重要来源。

 

对于欧盟而言,这些中国企业正在扮演“助燃剂”的新角色,中国企业在欧盟发展已颇见成效,中国和欧洲企业在大方向上拥有共同的目标。

 

投资更加高效且多样化

 

在过去的40年间,中欧贸易规模增长了250倍,欧盟连续15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201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821.6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中欧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呈现出愈发紧密的交融趋势,中国企业在欧发展不局限于投资,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效益、雇佣了本地劳动力、助力了欧盟行业发展。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企业对欧盟国家的投资规模面临整体下滑趋势。一方面,由于部分欧洲国家政府正进一步加强外资审查;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现阶段也在对于对外投资资金加强审查、限制非实体性投资,共同导致近年来中国企业对欧投资的发展不稳定。

 

其中,卢森堡、德国、瑞典、荷兰、英国为中国最主要的投资目的地,占到投资总流量的约80%。

 

报告指出,从资本来源角度来看,相比于之前主要以国有资本作为主要来源,如今民营资本占比正在不断提升——从2010年时仅占14%上升至如今近60%,明显超出国有资本占比,为欧盟国注入更加多样性的活力。

 

中国企业在欧盟投资多样性显著提升:在2013年,传统的采矿业、金融业、制造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五者合计就已占当年总存量88%,其余各产业投资布局较少。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信息技术、文娱产业投资存量以逾12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上升,到今天,信息技术、文娱等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已在总投资存量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从而助力中国企业在欧盟投资丰富性提升。中国企业对信息技术与文娱产业的投资也与欧洲该产业发展政策趋势十分契合。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的投资不仅仅关注于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与公司,同时也为大量欧盟初创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注入,以支持初创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欧盟国家注入关键动力,包括高瓴资本于2018年与奥地利Hookipa投资近6000万美元以支持其临床生物技术的发展,腾讯于2017年领投针对德国电动飞机研发企业Lilium的9000万美元融资,复星资本于2017年投资逾千万欧元支持德国金融科技企业NAGA Group等等。

 

报告指出,虽然目前中国在欧盟各主要国家的企业布局数量仍小于美、日等国,但近年来总体增速较快。2013—2018年间,美国在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地的企业数量增速均不足5%,中国企业数量则保持着远超10%的年复合增长率,甚至在德国高达25%。由此可见,中国企业作为后起之秀正在加速入驻欧盟国家,预计将在未来的欧盟外商体系当中扮演关键性角色。

 

类似地,尽管相较美、日等国,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实现的整体产值相对较低,但增长势头表现突出。尽管当前欧洲外资市场中,美、日企业在德国的经济产值增速仅维持在2%—3%,加拿大甚至出现持续下降的情况,中国企业在德国的经济产值依旧增长迅猛,年复合增长率近30%。

 

开展前瞻性布局

 

当下,许多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财务投资和销售市场拓张,而是出现更多中国企业将欧盟列为公司业务拓展的战略关键,并开始进行前瞻性布局。因而,目前已有很多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已有研发中心、工厂等布局,通过庞大的固定资产投入,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吉利汽车已在德国、瑞典等地建立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中心,主要开展关键技术与零部件的研究;中车则在德国、英国建立了轨道交通技术研发中心,专门从事轨道交通装备轻量化相关技术研发;宁德时代于德国图灵根建立了动力锂电池的生产工厂,预计2022年实现14GWh的动力锂电池产能;三一重工也于德国贝德堡建立了生产工厂,年产工程机械达3000台。

 

技术产出领域,中国专利申请数与授权数持续上升,彰显创新能力。在欧洲的专利申请方面,中国已跻身为欧洲之外的第三大申请国,2014年至今,专利申请数量正以1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提升,截止2018年中国共有约9400个专利在欧洲提交申请,技术专利的增长速度远超美、日、韩等国,令人侧目。

 

人员交通往来密切

 

报告指出,在所雇佣的员工中,欧盟本地员工占比不断提升,2018年欧洲本土员工占比约75%。因此不难看出,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运营为欧盟民众创造了极为可观的就业岗位,并且实现乘数效应的叠加。

 

近年来,中国与欧盟的海陆空间交通联系正在进一步紧密强化。铁路运输方面,中欧班列数正在经历迅猛发展。自2011年首列中欧班列开行至今,经过7年发展,运行规模在2018年达到全年6300列,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33%。与此同时,中欧班列覆盖的中欧联系范围也在不断扩张,截止2019年4月,国内开行城市共计62个,可通达欧洲15个国家51个城市,列车在中欧城市间的往复穿行,有力加强了中欧间的交通往来和贸易联系,中国企业在欧盟雇佣员工数量增速显著,近年来以2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上涨,2013—2018年间,总体雇员数量从9万人增至33万人。

 

在海运方面,中国也是欧盟国家重要的海运贸易伙伴,欧盟往来中国的货运物流已在欧盟各国家港口当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如,德国汉堡港是德国最大、欧洲第三大的海港,长期以来,汉堡与中国关系十分密切,中国也是汉堡港最大的重要海运贸易伙伴,2018年,往来中国的集装箱占汉堡港集装箱总吞吐量高达约29%。

 

在空运方面,中欧之间的航空联系也在不断加强。2008年到2018年的10年间,中欧往来月均航班从1300班翻倍到2600班,航线数量从20条增长到76条,大幅拉近了两大陆间的距离。

 

报告指出,中国是欧盟第三大游客来源国,且数量持续增长。2017年约有1270万中国人赴欧旅游,2018年中国—欧盟旅游年启动,进一步推进双方的文化交流,预计到2020年,游客数量会迎来高达77%的增长。另外,中国游客为欧洲带来的经济收益在10年内翻了三倍,从2009年的34亿欧元涨至2018年116亿欧元。同时,中国游客在当地的日均花费相对较高,约385欧元,略高于美国游客的312欧元及日本游客的350欧元。

 

带动欧盟产业升级

 

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开展投资与发展,不仅能为企业本身带来经济效益,也为欧洲当地带来诸多益处。

 

中欧企业在多方面开展技术合作,实现行业内强强联手,协同推动技术突破,在合作共赢的同时,共同助力行业内相关产品品质的提升,进一步优化产业链的发展。例如,在软件行业,华为携手德国软件制造商SAP一同研发SAP HANA一体机解决方案,产品拥有为客户提升10倍数据加载能力、100倍报表生成能力的强大性能,革新了行业内主流一体机供应的技术水平。在电动汽车行业,蔚来汽车已与德国西格里碳素公司(SGL Carbon)在电动汽车碳纤维增强型塑料(CFRP)电池外壳原型研发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其电池外壳相比于传统铝制与钢制材料重量减少40%,具备高刚性和低导热优点的同时,在水密性、气密性以及耐腐蚀性方面也表现优异。

 

报告指出,中国优秀企业通过走出去战略,将中国行业内较为先进的投资经验、对外经营方式以及内部运作模式带入欧盟国家,同时通过在欧盟当地新建基础设施设备、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带动欧盟产业内部运营效率的提升,继而为欧盟当地经济发展开拓广阔前景。比如,中国远洋集团在欧盟多个国家收购港口,通过投资扩建、维护修缮等方式实现其作业效率和整体吞吐量的大幅提升,并结合各地特有的港口地理优势,推动当地贸易经济显著增长。

 

就欧盟的发展现状来看,某些重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上存在布局缺口,拖慢产业发展步伐,而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后,通过于当地建立生产工厂、实施本地采购等活动,可有效填补产业链环节空缺,同时通过应用更高的采购与生产标准助推产业生态优化。

 

例如,2018年宁德时代宣布在埃尔福特建立德国第一家动力电池工厂,以弥补德国电动汽车产业链中电芯制造的布局缺口。为此,宁德时代与图林根州政府签署了2.4亿欧元的投资协议,电池工厂计划2年内投产并预计于2022年实现14GWh的年产能。目前,宝马公司已经向该电池工厂发出价值15亿欧元的采购订单。

 

此外,随着中国企业在欧盟开展了越来越多的兼并购活动。中国企业的并购主题已不再局限于技术引进,而是更期待中欧企业双方能够进行共享资源、实现协同效益。具体而言,双方企业可通过内部技术、人才、渠道等方面的共享,开展联合研发、联合采购等活动,进而实现降本增效和“1+1>2”的协同效益。

 

报告还指出,部分领先的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方面,一直积极与欧盟标准制定者、研究机构紧密合作,输出自身行业经验。例如,自2012年欧洲委员会开展5G标准研究进程伊始,华为就是欧盟METIS项目的活跃参与者。其位于德国慕尼黑的华为欧洲研究中心为5G技术的无线电路概念和设计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且目前华为依旧是欧盟Horizon2020项目的核心参与者之一,过去7年已累计开展13项欧盟体系内5G建设研究工作。现今,华为主推的PolarCode(极化码)被行业公认为控制信道编码最终方案。

 

报告强调,2019年在欧中企的营商环境虽整体良好,但仍存在改善空间。目前中企在欧发展所遇到的挑战与限制主要包括在能源、人工智能、通信、半导体等领域的准入限制,针对中企的本地投资服务型扶持与帮助机构匮乏,以及对欧盟相关标准的制定及修改参与度低等。报告呼吁欧盟坚持自由市场方针,建议欧盟在信息分享、资源对接、流程优化等方面给予中企务实协助。

 

正如欧盟中国商会会长周立红在当天的报告发布会上所说,“中企致力于在欧盟开拓更多互利共赢商机。中欧两大市场潜力无限、机会良多”。

来源:中国对外贸易
创建时间:2020年1月7日

热门话题

合作企业(排名不分先后)